2011年5月19日

通識評卷員的評分差異


這是一個大家常問的問題:通識科考試評分主觀性強,不同評卷員評分差異必大,這樣豈不是不公平?誰知道我會否「運滯」,遇著一位「手緊」的評卷員?

其中一個同學常引用的例子是2009年有線電視曾播放過的專題,當時記者先讓「才子」陶傑做好一題考評局樣本試題,再叫三位通識老師分別評改,最終造成話題:首先,連「才子」也會不及格;另外,三位老師(其中兩位匿名)評分標準不一。最後,觀眾看畢報道,當然會對通識考評提出質疑。

不過,時至今日,已有更多人明白:一來,陶傑是受歡迎專欄作家,而非中學循規蹈矩考生;至於評卷老師,考評局絕不會隨意選取,故此評分差異如此誇張的情況,少有出現。

即便如此,同學仍有評分差異的疑慮。其實,參考考評局「通識考評網頁」(見網誌),當中有一研究報告「以雙評方式評改」,正好解答上述疑問。(只提供英文版本,連結請按此。)

為了令評分更公正,考評局將安排兩名評卷員評改同一份答卷,如果兩位評卷員評分出現較大差異,將有第三名評卷員再評改,以令評分更準確。那麼,根據研究,究竟不同評卷員的評分差異會有多大?

原來,概括總結,以一題20分為總分的題目為例,有8成半試卷的差異是在3分之內,至於有3分以上差異的1成半試卷,將會加入第三位評卷員評分,最終,這些試卷的評卷差異也收窄至更公正的水平,無須再引入第四位評卷員。

大家也可參考整份報告,更深入了解這個多人關注的議題。

1 則留言:

  1. 喵語:
    通識:通通可能識
    通識:通通可能不識
    通識:通常一半識和通常一半未識
    通識:通常可能識少少其餘大多未識
    通識:通常可能識大多數其餘少少未識
    學生如此;改卷的老師也如此!
    遇到「通常可能識少少其餘大多未識」的老師改卷,學子慘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