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9日

罷課不罷學︰9月中學挑戰?


「睇通」︰

閱讀以下報道內容。

於文憑試考獲22分的周庭,前晚緊張得難以入睡,最終獲派入第二志願浸大社會科學院。她說,首志願是中大英文系,「收生成績高,預了入不到,只是博一博,所以並沒太失望」。

政改沸沸揚揚,她說,忙於學民的工作,或未能抽空參加大學迎新營,開學第一項活動是罷課,「我們罷課不罷學,坐在廣場,會有不同教授和老師講公民教育、罷課的意義」。她又表示,日後仍會專注學民工作,暫無意參選中大學生組織或擔任學聯幹事。

文憑試五科奪得29分佳積的學民成員陳樂軒,獲首志願中大精算取錄,他亦打算參加罷課,直至政府回應公民提名的訴求,「這是大學生應有的承擔,罷課 很長時間我也能接受」,他說,家人支持其決定,但他會堅持兼顧學業,「會自修,讀多一些相關書」。大學即將辦迎新營,他計劃參加,並藉機會跟同學討論真普選,「大學生對政治不是很熱情,我們盡量嘗試游說他們參與罷課」。

學聯秘書長周永康表示,八大院校、樹仁大學和恒商管理學院學生會都會動員罷課,學聯會繼續招攬其他院校學生加入,學民思潮並非參與團體;至於是否在中學發動罷課,仍待與教協商討。

(資料來源︰明報,2014 年 8 月 9 日)

「想通」︰

究竟這次「罷課不罷學」活動會否在 9 月開學後對中學界帶來衝擊?(可涉及概念︰青少年政治參與)

我覺得,如果 9 月份有一定民意反映,如市民對 8 月尾政改發展極度不滿,甚至開始啟動「佔中」等公民抗命活動,或者,8 月尾各大專院校迎新營已積聚不少希望回應政改的氣氛,那麼,到了 9 月開學,如果大學界已變得「橫風橫雨」,相信中學界迴響,必定大。

與數年前「國教科事件」一樣,雖則學民思潮為中學生所組成,但被「感動」的人,仍有一大批人為成年人家長,還有廣大市民。到了 9 月初,中學界也開始要回應,也有更多中學生參與運動。

有人謂,青少年人政治參與不高,甚或政治冷感。就此,也可思考箇中原因。我就不太覺得香港中學生政治冷感。因為所謂「冷感」,也有相對性。以中學生為例,大家不可以投票,且仍在學習階段當中,很難叫中學生的政治參與度比成年人更好吧?所以,若然一般青少年對社會有了解、關心,偶爾也樂意參與義工、社關服務,或會嘗試為社會「發聲」,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

另外,講到底,正如早前所提,要青少年政治參與度高,也要看成年人榜樣。如果成年人對社會議題不聞不問,或只會偏執一方,怎能夠叫青少年高度參與?

「寫通」︰

有哪些因素影響香港青少年的政治參與度?解釋你的答案。

上述提問,非常普遍。一般而言,要想因素,並不困難。什麼「家庭教育」、「學校課程」、「政府推廣」,已經有數個論點,值得寫下來。不過,同學或會有兩個提問︰

一、究竟要寫多少個論點才夠?

二、寫了一大堆論點,為什麼效果一般,好像論點不太夠好。

針對第一題,雖則通識科評分不會非常重視論點數量,不過,同學就是需要具體。故此,我會講,一般就 8 分題目而言,3 至 4 個論點已經很足夠了。如果只得兩個,真的較少,每個論點質素不可以差。如果多於 5 個,又怕太多,蜻蜓點水,得不償失。

要回應第二題,同學可先注意兩大重點。

第一,同學所寫例子,究竟有沒有呈現多角度思考,或有沒有代表性?例如青少年政治參與,來來去去也只是以遊行為例,表現當然不好。

第二,同學有沒有針對「青少年政治參與度」,作一些思維上的多角度理解?如果大家心目中的「政治參與」原來只是看新聞,或只是參與遊行,作答效果會有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