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

香港公民教育:何去何從?


這兩星期,自己在《信報》撰文,討論香港公民教育的發展,分兩星期刊出。

在此分享整篇文章。


*****

許承恩:中學公民教育何去何從? 


早前,筆者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邀請,在巴黎總部參與該組織七十周年紀念教育研討會,並作出分享,主題為「世界公民教育」。

在香港,提及「世界公民教育(Global CitizenshipEducation)」的定義,不同人理解,總有差異。

首先,當大家想起「公民教育」一詞,究竟,那是否涉及一個較廣泛的概念,內容包括平等公義、社群關愛、國際政情、環境保育?

或者,提及「公民教育」一詞,大家會否主要關注某一範疇,尤其是政治理念的實踐?

當上述想法觸及「世界」概念,變成「世界公民教育」時,事情變得更為複雜︰青少年如何同時建構其香港、中國及世界公民身份?


「國教事件」後的公民教育

猶記起反國教風波期間,市民高呼「不要被洗腦」,擔心香港下一代被直接灌輸偏頗訊息。

不過,在反國教風波過程中,市民也曾多番表達支持「不偏頗」,「客觀認識國家」的公民教育。市民一方面期望公民教育能在香港「遍地開花」,另一方面期望青少年對香港、中國以至世界有更大承擔,建設未來更美好的社會。

不知不覺,自反國教風波至今,香港社會經歷了多件大事。在政治層面,政制發展爭議帶來了雨傘運動;在社會層面,貧富懸殊議題多番被熱烈討論;在國家層面,除了「以法治國」在內地的實踐外,內地遊客在香港所遭受的待遇也是時事焦點。

就上述議題,一般青少年會如何理解?而在中學公民教育「遍地開花」的現況下,上述議題會否與公民教育拉上關係?

身處資訊爆炸年代,中學校園沒有可能獨善其身,未有討論社會議題。有人認為通識教育科肩負起公民教育責任,除了教授相關概念外,也讓學生在課堂中討論相關議題。不過,公民教育絕對不是通識教育科「專利」。事實上,各校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組」已藉各種校園場合(如早會、周會、班主任課、課外活動、其他學習經歷活動、學生會活動等)處理與公民教育相關的議題與價值觀。另外,中文科一直教授學生中國傳統價值與道德倫理,公開試小組討論亦多涉及價值教育及社會議題;英文科亦有社會議題(Social Issues)範疇,學生將探討本地及國際議題。


正如筆者以老師身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享香港的世界公民教育經驗,世界各地教育界人士均認同香港的世界公民教育成果︰尤其在課程層面,香港的成果更為明顯,很多科目也有提倡公民教育正面價值。

另外,香港學者就公民教育的意見也被各地教育專家高度重視,現任公開大學副校長李榮安教授更成為這次巴黎大會其中一位主題講者,就各地公民教育發展作出總結。

公民教育下一站?

雖則如此,香港公民教育的下一站,仍須依靠集體智慧,加以反思。

現時,公民教育發展看似「遍地開花」,但經歷過反國教風波後,也有可能令公民教育變成教育界「荒田」、「禁區」,全港各校的「各自為政」,欠缺支援,令公民教育發展欠缺研究討論、專業對話,更遑論促進各界交流與溝通,甚至是營造共識,包容差異。

就此,即使困難,仍值得各界人士思考︰反國教風波後的中學公民教育,應該如何走下去?

例如,檢視過後,有可能,現時的「遍地開花」情況已是十分有效,值得找出一些成功事例借鑑;或者,有另一個可能︰現時「各自為政」的公民教育實踐狀況仍有待研究、檢討、發展,讓香港的公民教育發展不會長期「冰封」在1996年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框架之下。

期望社會停止撕裂

面對香港現狀,青少年工作非常重要︰在香港層面,大家繼續堅守香港核心價值,並且期望社會停止撕裂,各界能尊重、包容多元,以對話解決問題;在國家層面,青少年的確須要了解國情,學懂以香港、內地、國際視角不偏頗解讀內地現況;在全球層面,青少年須接納不同文化,拓闊視野,並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努力。

就此,如果香港的公民教育工作能夠做好,以至香港青少年成為一個對本地、國家、世界有承擔的公民,在「知識」、「情感」、「行動」不同層面建構其公民素養,作出貢獻,有其重大意義。

(《信報》,2015年4月17日及2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