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9日

校本評核的「末落」


經過近期的中學課程評估修訂,看來,「校本評核」時代,將會暫時劃上句點。

校本評核,理念不是不好。始終,學生可透過校本評核,不至「一試定生死」,而整個評核制度亦因校本評核而變得多元化,更全面考核學生能力。

不過,既是「評核」,就改不掉評核的本質,而且在如此重視評核的香港社會中,這種本質更被突顯出來。

這種本質是︰我們整個社會就是極度重視公開評核,學生、家長、老師也習慣用各種方式令評核成果出類拔萃,以確保參與者取得難能可貴升學資格。

結果,就校本評核表現,老師花不少額外精力、學生花不少額外時間、家長花不少額外心神,以至出現各方「over-preparation」過度預備狀況。

無奈的是,為了維持公平性,這些「校本評核」成績不得不加以規範,令把關機構再花精力調分、監察,減少了「校本評核」的「校本」成份。

結局,彼此也在挨,全港也在挨。

展望未來,不難理解,要「校本評核」完全消失,沒可能,但就仍然實施校本評核的科目而言,校本評核形式將被簡化、「套餐化」,減低各方「over-preparation」壓力,必會延續。至於沒有須要實施校本評核的科目,必會積極「斬纜」。

故此,校本評核將落至「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境地,實屬預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