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6日

2015通識文憑試︰沒有「政治」題?


4月1日為愚人節,為通識公開試添上怪異色彩︰究竟,到了2015年,通識科文憑試卷會否出現政治題?另外,不論有,或無,相關討論與爭議將如何影響教育界,以至香港社會?

最後,最被關注的卷一必答題,題目並沒有涉及香港政治議題。另外,關於卷二,考生只須回應新聞自由、標準工時等未有涉及香港政制發展爭議的題目。可是,「有 心人」仍會批評試題內容。始終,在各種議題被「高度政治化」的背景下,任何試題也有可能被質疑。舉例,卷一第二題關於中國三農問題的爭議,以及第三題關於 內地遊客的資料,在某些人眼中,有可能會覺得題目呈現「負面中國」,影響青少年對內地的觀感。

那麼,如果卷一題目內容既沒有香港政治議題,又不會呈現所謂「負面中國」印象,那又是否一份好試卷?

當然不是。若然出現上述情況,考評局必被質疑受到政治干預,刻意避免考生接觸香港政治議題,或盲目「唱好」內地,有違課程核心價值。

結局,同樣是一場政治風波。

毋須誇大公開試的社會負面影響力

就此,值得讀者思考一個問題︰「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會否記起自己曾考該屆公開試的每一條問題?」或者,再問︰「自己曾考公開試,該份試卷內容如何扭轉你人生的重要價值觀?」

如果作答的人是筆者自己,很慚愧,我的答案是︰「我已忘記當年考過的大部分題目內容,更遑論該些題目有沒有扭轉我的重要人生價值觀。」

公開考試固然重要,香港也被喻為一個「考試主導」的社會,但,無論如何,那僅是一個考核考生能力的平台,沒有必要被誇大,認為一條考試題目對青少年價值取向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當然,筆者並非認為公開試沒有改善空間,考評局不可以接受批評。只是,相關討論必須定框於專業層面,例如︰題目能否充分呈現課程精神及宗旨?考題能否合理有效照顧考生差異?時間安排是否足夠?上述問題,當然值得探討。

正如近日教育局舉辦通識課程中期檢討諮詢會,赴會老師肯定現有考評題目質素,亦認同現有考評框架行之有效。不過,通識科考評亦的確被多番公開批評,部分群體 認為考題內容偏頗,甚或過分重視以「香港」為本位出發,未能均衡呈現六大單元要素。既是如此,關於上述落差,必須再三反思其因由,亦相信在廣泛諮詢專業群 體,各方群策群力的背景下,將有正面並具建設性的發展。

可是,不論結果如何,各界,尤其是政界及傳媒人士,毋須過度解讀通識考題的出題動機及題目內容的影響力。

正如剛才提及今年卷一第三題關於內地遊客的題目,細心思考,「水貨客」爭議屬近一、兩個月時事熱話,考評局早已出題,這條題目內容只是巧合地「未卜先知」出 現,且考題內容與「內地與香港矛盾」無直接關係。所以,如果最後引來批評,又是一次「被政治化」背景下「出題者無心,批評者有意」的事例。

(刊於 《星島日報》,2015 年 4 月 3 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