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考完通識文憑試,想起了約10年前寫好的報刊文章。今時今日,學生學習通識的「沒有把握」心態,必定較低。不過,亦不代表學生無須面對這一問題。
我想,最重要還是心態調整,與及好好理解學科本質。事實上,豈止通識,就算是語文科,甚或全球教育發展,似乎對「絕對答案」、「標準答案」的需求,越來越低...
在此分享當年刊於明報的文章︰
*****
根據關注青少年發展研究社的調查得知,學生擔心通識科課程不清晰,難以掌握。更重要的是,學生覺得這科欠缺有「絕對答案」的評分標準。簡言箇中的核心要害是:「沒把握」。
學生的「沒把握」,很易理解。上課過程中,有說有笑,互動分組,不亦樂乎。可是一提起筆,動輒便要高質素洋洋數百字。收到答卷的分數後,那種上課與考評的落差感,與及實實在在、忽起忽落的分數,令人矛盾非常。
不過,對通識學生來說,「沒把握」亦是一項重要的學習經歷。我常用求職面試的例子來勉勵學生:面試前,要不要先作準備?你能否確認事前的準備會在面試中適用?面試的問題多與哪一類知識有關?沒有準備去面試,結局會如何?面試官的判斷會否完全準確?一次面試的失敗,是否代表你對該範疇一知半解?成功,又是否代表你已完全理解?那麼,面試成功的秘訣是什麼?而應徵者須持守的態度又是什麼?這制度的優、劣在哪裏?為什麼這制度仍十分流行?
以上的問題並不難答。我相信學生最終能夠理解,要短時間、公平公正考核通識科所強調的「ABC」:加強時事觸覺(Awareness)、擴闊知識(Broadening)及增強批判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殊不簡單。寫短論文已是一個不得已而有說服力的方法。
不少學生明白後,會將每次考核當作小面試。他們表達,考核時感覺較實在,亦明白這是社會上的遊戲規則。至於成功要訣,老掉牙,就要靠多問多學多寫,累積學習經驗了。
這次僅能分享教導學生心態的小技倆。事實上,通識科的「沒把握」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明,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得了的事情。筆者也是依靠時間、經歷、信任的累積,戰兢上路,才發現小曙光總會在身邊出現。
(明報,2006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