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另一篇舊文章,分享通識教材的一些特徵。
自己一直認為,學生自身的經歷與體會,對通識學習而言,非常重要。
*****
上星期提及通識科的「沒把握」。翻查辭典,「有把握」被解作「深具信心」。在通識科中,要讓學生擁有自信,不少學者認為教師能量(Teacher Capacity)非常重要。可是,學生能量也不要被忽視。
教學素材庫
在課堂準備上,筆者常邀請學生搜集、整理資料。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先提供主題,讓他們搜集素材。事實證明,學生總會帶來驚喜,尤其是搜集有關潮流文化的材料,包括流行曲、少年用語、動漫、電玩、體育、美容等。另外,學生自身的周遭環境,也是素材,例如父母的職業(就職技能)、居所附近各國餐廳餐單(全球化)、個人生活時間表與理財日誌(時間、金錢管理)等。學生習慣模式後,教師可嘗試讓他們搜集時事素材,甚至設計簡單題目予同學、學弟、學妹,再由他們以通識科的標準作輕鬆批改,教師收回後,可用另一角度理解學生的體會與掌握。
內省素材庫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量更顯重要。例如學生在考試後寫反思文章,以「欣賞自己之處」、「學習困難」、「承諾改善」為主線下筆,一年三數次,讓教師與學生共同經歷成長。畢業生更以「我的通識路」為題,逐一寫鼓勵信予通識新丁,成為一份有說服力的見面禮。另外,教師善用學生範文,例如20人一班,最少大量印發其中5篇佳作,討論其優秀點,讓學生建構信心,理解標準,提問教師,教學相長。
(明報,2006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